

根据组织要求,我们深入剖析了自身存在的问题,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:
一、工作总结
(一)加强思想教育,提升干部责任意识
1.开展系列学习教育活动。通过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、党的二十大、二十届二中、三中全会精神等。
2.组织干部学习先进典型案例。选派干部到基层一线和先进模范地区学习,借鉴他们的工作经验和作风,激发了干部的工作热情和担当精神。
3.定期召开会议分析工作状况。每月召开工作会议,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,制定整改措施,确保工作有序推进。
(二)完善考核机制,激励干部担当作为
1.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。根据不同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,制定了详实的考核指标和评价标准,确保考核结果客观公正、准确合理。
2.实施动态管理与激励措施。对考核结果进行动态管理,对于表现突出的干部给予表彰和奖励,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;同时对不达标的干部进行约谈和帮扶,提高其工作积极性。
3.定期评估考核结果并反馈。每季度对考核结果进行一次全面评估,及时向干部反馈考核情况,让他们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工作表现和改进方向。
(三)开展专项培训,提升干部业务能力
1.针对性培训干部专业技能。针对干部在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,组织开展了专项培训课程,如项目管理、沟通协调等,有效提高了干部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。
2.邀请专家进行(......此处隐藏了4755字,下载文档可见全文......)程。要注重考核结果的应用,将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,以正向激励打破干多干少、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怪圈。对实绩突出、考核评价高的党员干部,要及时奖励;对实绩较差的党员干部,要予以必要的提醒或惩戒。
四要设计多元化激励方式,实现有效激励。要切实践行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,打破基层干部晋升障碍,畅通晋升通道,让基层干部有奔头。要严格控制“双占”(领导兼任职级)数量、比例,适度扩大基层人员的职级名额。
(六)要建立健全追责机制和公职人员辞退制度,使党员干部不敢“躺平”
长期以来,“能进不能出”“能上不能下”的现象,为个别干部“躺平”提供了某种负向激励,助长了“躺平”现象。虽然有关公职人员正常退出的法律法规都很明确,辞职、辞退、解聘均有法可依,但个别单位和部门对公职人员的某些违纪违规行为,在管理时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选择中庸方式变通处理。
因此,要建立健全追责机制和公职人员辞退制度,坚决打破干部“能进不能出”“能上不能下”的现象。对那些不珍惜岗位,长期不作为、乱作为、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“躺平式干部”,绝不能听之任之。要坚决拉下脸、动真格,要把“板子”打到具体人身上,该调整的调整,该问责的问责,该处分的处分;对那些多次违纪、失职、渎职造成恶劣影响者,要严格按照有关制度规定,及时辞退,真正实现干部“能进能出、能上能下”的局面,进而使其产生危机意识,倒逼党员干部积极担当作为,不敢“躺平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