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尊敬的各位领导、各位同仁:
大家好!
根据县委、县政府统一安排,8月1日至8月5日,我有幸作为开发区办公室工作人员,跟随由管委会主要领导带队的考察团,赴浙江省杭州市钱塘新区、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、无锡市高新区开展为期5天的学习交流。此次考察紧扣“对标先进找差距、聚焦主业谋突破”主题,通过实地走访企业、座谈交流、沉浸式体验等方式,深入学习了江浙地区经济开发区在产业升级、园区运营、服务创新等方面的先进经验。现将个人学习体会与思考汇报如下,恳请各位领导、同仁批评指正。
一、本次考察是一场“颠覆认知”的产业之旅,让我看到了“差距之外”的深层逻辑
出发前,我对江浙开发区的印象停留在“经济强、企业多”的模糊认知里。但当双脚真正踏上杭州钱塘新区的土地,站在比亚迪新能源整车生产基地的智能生产车间外,透过玻璃幕墙看到上百台机械臂有序舞动、AGV物流车精准穿梭、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的生产数据时,内心的震撼远超预期——这里的每一寸空间都在“说话”:不是简单的“规模大”,而是“链条全”;不是粗放的“速度快”,而是“精度高”。
在苏州工业园区的“企业服务中心”,我们遇到了一位正在办理环评手续的企业负责人王女士。她一边翻看着刚打印出来的审批结果,一边感慨:“以前跑手续要跑5个部门,现在一个窗口递材料,工作人员还主动帮我们梳理了政策适用条款,3天就办结了,比预期快了一倍!”更让我们(......此处隐藏了2274字,下载文档可见全文......)次,不仅要“看厂房、查数据”,更要“坐下来聊困难、站起来解问题”。比如,针对企业反映集中的“用工难”,可以联合县人社局开展“订单式”技能培训;针对“物流成本高”,可以协调周边物流园区开通“园区专线”。
第三,从“建园区”转向“活园区”,激活“有特色的空间价值”。对我区内的闲置厂房、低效用地开展“地毯式”排查,分类制定盘活方案:对有一定历史价值的老厂房,学习杭州经验,改造为“工业文化+创意办公”综合体;对地理位置优越的空闲地块,引入“科创飞地”模式,吸引外地优质企业“轻资产入驻”;对配套薄弱的园区,优先建设人才公寓、职工食堂、共享会议室等“小而美”的设施,让企业员工“留得下、干得好”。
五天的考察,既是一次“开眼界”的学习之旅,更是一次“找差距”的反思之旅。江浙开发区的成功,不是因为“天赋异禀”,而是因为“敢为人先”的闯劲、“精益求精”的韧劲、“人民至上”的初心。回到工作岗位后,我将把此次考察的收获转化为具体行动:多到企业车间走一走,听听机器的“心跳”;多到员工食堂坐一坐,尝尝饭菜的“味道”;多到项目现场转一转,看看工程的“进度”。我相信,只要我们始终保持“空杯心态”,把“他山之石”转化为“本土之玉”,就一定能让县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更有温度、更有质感、更有活力!
最后,衷心感谢县委、县政府给我们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!以上是我的发言,不妥之处,请各位领导、同仁批评指正。
谢谢大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