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近几年来,一些欠发达地区为了解决农村人才缺乏、干部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,面向社会及高校招录了一大批乡镇公务员。这些大学生公务员补充到农村基层后,不仅充实了乡镇干部队伍,有效地改善了队伍结构,也为农村建设和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。但从社会和高校招录乡镇公务员也暴露出一些问题,特别是一些边远欠发达地区招录的外省籍乡镇公务员存在心态浮躁、工作不踏实,甚至辞职等现象,影响了乡镇公务员队伍建设和农村工作的发展。为此,xx县建议招录乡镇公务员应考虑地域要求,尽可能招录本省籍大学生,以解决外省籍乡镇公务员中普遍存在的思想不稳、工作不实、生活不适等诸多“水土不服”问题。
外省籍公务员在工作、生活中主要存在以下情况:
一是语言不通,交流困难。由于南方农村地区绝大部分农民群众都讲当地方言,很多外地公务员一时期内在和老百姓谈话谈心、处理纠纷等日常事务性工作中不能顺畅地交流,导致效率低下甚至产生误会,影响了乡镇基层工作的正常开展。例如,我县x镇新录用的山东籍公务员小王在处理宅基地纠纷时,因未能准确理解村民“屋前三尺滴水界”的方言表述,误将排水沟规划位置前移,引发村民集体投诉。这种因语言误解导致的工作失误,在新人入职初期平均每月发生2-3起。调研显示,83%的外省公务员需要6个月以上才能基本听懂工作方言,而熟练运用方言开展群众工作则平均需要1.5年。
二是饮食差异,生活不适。乡镇食堂饮食条件和饮食(......此处隐藏了1539字,下载文档可见全文......)和一名村干部作为导师,帮助熟悉工作规则和乡土文化。
二是情感关怀需要制度创新。建议试点“探亲假弹性制度”,允许外省公务员每年累积20天探亲假,报销往返交通费用;建设“乡镇人才公寓”,配备探亲房、共享厨房等设施;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测评和疏导,建立“情绪档案”。职业发展上,应畅通“基层-机关”交流渠道,对服务满3年且考核优秀的外省公务员,在遴选考试中给予适当加分;设立“基层服务津贴”,根据服务年限递增补贴标准。
三是在婚姻方面积极牵线搭桥。构建系统性的婚恋支持体系。可由组织部门牵头,定期举办“青春有约·缘聚基层”等跨单位联谊活动,打破体制内外的社交壁垒。建立“青年人才驿站”,为外省公务员提供婚恋心理咨询和本地婚俗指导。协调教育部门开通“公务员子女入学绿色通道”,保障其子女公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。在住房保障方面,可探索建设“乡镇人才公寓”,实行低租金入住,对在本地购房的外省公务员,给予一次性安家补贴或公积金贷款额度上浮等优惠政策。通过这些措施,帮助外省公务员在基层建立稳定的家庭关系,形成“工作有奔头、生活有甜头、情感有寄托”的良性发展态势。
外省籍公务员作为基层治理的“新鲜血液”,其融入困境折射出城乡二元结构、区域发展差异等深层问题。唯有通过制度创新打破地域壁垒,用情感温度消融文化隔阂,才能真正实现“引得进、留得住、用得好”的人才建设目标,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