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尊敬的各位校友、同仁,亲爱的老师们、同学们,家长代表们:
大家上午好!八月的风里裹着桂香,校园里的梧桐叶正翻卷着三十载的光阴。今天,我们站在教学楼前的广场上,看朝阳穿过“**县初级中学”的鎏金校牌,在青石板路上投下斑驳的光影——这场景,与1995年9月1日那个飘着细雨的清晨如此相似,却又如此不同。那时的操场还是泥土地,教室是两排红砖砌成的平房,窗户用塑料布糊着挡风;今天的你们,脚下的塑胶跑道刚铺了三个月,教室里的智慧黑板能连接全球课堂,连传达室的张师傅都学会了用手机APP登记访客信息。三十载春秋流转,变的是校园的模样,不变的是教室里朗朗的书声,是走廊上师生的问候,是刻在每一块砖、每一片瓦里的教育初心。作为在这所学校工作了28年的“老**中人”,作为今天的校长,我站在这里,既感到无比自豪,更心怀敬畏。自豪的是,我们共同见证了这所乡村初中的蜕变;敬畏的是,三十年来,无数人用青春、汗水甚至生命,为这方校园注入了最珍贵的精神底色。借这个机会,我想以“三个三十年”为线索,和大家聊聊我们的过去、现在与未来。
一、第一个三十年:从“生存”到“生长”的坚守——那些刻在岁月里的教育密码
1995年建校时,**县的农村教育正处于“村村有小学,乡乡无初中”的困境。当时的县教育局局长带着一纸批文找到时任乡党委书记,说:“孩子们要读初中,得走二十里山路去(......此处隐藏了2192字,下载文档可见全文......)。三是构建“有联动”的教育生态。我们将加强与社区、企业、高校的合作,建立“乡村教育实践基地”,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,让社会资源反哺教育教学;我们还将设立“**中教育发展基金会”,接受校友和社会捐赠,专门用于资助困难学生、奖励优秀教师、改善办学条件。
老师们、同学们、校友们、家长们:三十载弦歌不辍,三十载薪火相传。今天,当我们站在这片被岁月浸润的土地上,我忽然想起校史馆里那张老照片——1995年9月1日,12位老师和47名学生站在泥土地的操场上,举着“欢迎新同学”的纸牌,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容,眼里都闪着光。那束光,穿越三十年的风雨,依然明亮如初。教育是什么?我想,它是老校长李宏业先生在暴雨中护住课本的身影,是王淑兰老师搭在学生椅背上的棉大衣,是剪纸社团里孩子们专注的眼神,是每一位**中人用爱与责任写下的“成长答卷”。它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,只需要日复一日的坚守;不需要华丽的口号,只需要脚踏实地的行动。今天,我们庆祝三十岁生日,不是为了回顾过去的辉煌,而是为了点燃未来的火种。我相信,只要我们始终保持对教育的敬畏,对学生的热爱,对创新的勇气,**中就一定能培养出更多有理想、有本领、有担当的时代新人,就一定能在乡村教育的沃土上,续写更动人的篇章!
最后,我想用三句话与大家共勉:以过去为根,不忘来时路;以现在为基,走稳脚下路;以未来为向,照亮新征程!
谢谢大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