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XX县委编办围绕现有的两家公立医院人员编制现状、福利待遇、管理现状等方面,进行了深入调研,积极查找公立医院在实际工作运行和管理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,探索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,切实服务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,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。
一、公立医院人员编制现状
20XX年12月,省编办核定我县两家公立医院编制XXX名(其中县人民医院XXX名、县中医院XXX名),社会化用人控制员额XXX名(其中县人民医院XXX名、县中医院XXX名)。截至2021年底,我县两家公立医院编内实有人员XXX人(县人民医院XXX人、县中医院XXX人),总体空编XXX名;社会化用人(以下统称编外人员)XXX人(县人民医院XXX人、县中医院XXX人),空额XXX名。
(一)年龄结构分布
我县公立医院编内人员45岁以下占74%,35岁以下占42%,可见我县公立医院人才队伍是一个较为年轻化的队伍。编外人员35岁以下占82%,可见编外人员是公立医院极具活力和朝气的后备力量,是公立医院人才队伍的有益补充,同时他们大多刚走出校门,也是公立医院亟需加强教育培训的新生力量。
(二)学历分布
我县公立医院编内人员学历主要以医药卫技类本科为主,占比达76.3%,主要是因为公立医院编制周转池制度建立后,新进入编制人员必须是本科学历或中级职称。编制周转池制度实施以来,我县共将XXX名医技医护人员纳入公立医院编制管理(......此处隐藏了4408字,下载文档可见全文......)、功能定位(承担地方医疗服务等)、区域人口数、区域医疗资源分布等情况,动态调整用人规模。
2.强化基层人才队伍建设。编制周转池制度破解了招人、留人用编难的问题,但是随着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水平需要不断提高,公立医院对高素质、高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需求日益增强,“招高学历人才难、留骨干人才更难”成为了县级医院共性问题。希望省级层面进一步扩大订单定向培养、中医定向培养等计划,为基层引进人才,同时探索实施建立市域或省域等更大范围的医共体,为基层培养骨干人才,全面提高基层医疗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医疗技能,提高分级诊疗的能力,缓解“看病难、看病贵”问题。
3.完善编外人员配套政策。我县编外人员占总人员36.7%,是公立医院人员队伍建设的有益补充,以我县人民医院为例(三级综合医院审批中),按省级规定标准,卫生技术人员与实际开放床位之比不低于1.03:1,护理岗与医师之比不低于1.5:1,而以编内人员测算仅分别为0.73:1、0.55:1,均远低于标准比例,严重达不到三级综合医院需配备的人员力量标准,如加上编外人员则分别达到1.05:1、1.24:1,则基本填补了缺额的人员力量。因此建议在不降低编制周转池进入标准的前提下,提高只需具备大专学历的特需岗位比例,扩宽编外人员进入编内的通道,引导其进入艰苦岗位,激发干事创业活力,同时出台编外人员政策性福利待遇等相关激励政策,进一步稳定人员队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