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尊敬的各位领导、各位学友:
大家好!
非常荣幸能有这次宝贵的机会,和大家一起交流在XX大学参加培训的学习心得。首先,请允许我向精心组织这次培训的中共XX市委统战部、九三学社XX市委表示最诚挚的感谢。短短几天的学习,内容丰富、思想深刻,对我而言,这不仅是一次履职能力的“加油”,更是一次思想灵魂的“洗礼”。手捧结业证书,沉甸甸的,既是荣誉,更是责任。下面,我从个人角度,谈几点粗浅的感受和反思,不当之处,还请各位批评指正。
一、“寻根”与“铸魂”: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重温合作初心
这次培训,给我触动最深的,是现场教学环节。当我们走进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,仿佛穿越了时空,回到了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。一行行文字、一幅幅照片、一件件实物,都静静地诉说着我们民主党派先辈们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、荣辱与共的光辉历程。
展柜里,一份泛黄的《XX周刊》手稿,字迹已有些模糊,但那份为国为民奔走呼号的赤诚之心,却穿透了近一个世纪的岁月,依然灼灼生辉。那一刻我深刻地理解了,为什么我们的前辈们在历史的关键时刻,会坚定地选择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,并热烈响应那份号召各民主党派、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,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,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著名口号。这种选择,不是偶然,而是源于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最深沉的思考与担当,是肝胆相照、荣辱与共的初心所在。
随后,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(......此处隐藏了1559字,下载文档可见全文......)治理背景下的多党合作与参政议政能力提升》的授课,为我指明了方向。
我们九三学社素有科技报国的传统,社员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都是行家里手。但如何将“学术味”浓厚的专业研究,转化为政府听得懂、群众看得明、实践能落地的对策建议,是我们需要着力提升的能力。我理解,这其中的关键在于“转化”和“落地”。
一方面,我们要发挥专业优势,敢于啃“硬骨头”。比如,在推动农业现代化、乡村数字化治理、生态环保等领域,科技界社员大有可为。我们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,提出更具科学性和可行性的解决方案。另一方面,我们更要俯下身子,关注“烟火气”。社会民生领域的议题,如“一老一小”问题、老旧小区改造、城乡医疗资源均衡等,同样需要我们用科学的精神和方法去研究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走出实验室和办公室,深入基层开展扎实的调研,用详实的数据说话,用生动的案例佐证,确保提出的每一条建议都言之有物、切中要害。
这次培训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履职方向。回到工作岗位后,我将把这次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。我将更加主动地深入群众,倾听他们的心声,聚焦他们“急难愁盼”的问题;我将更加努力地学习钻研,尝试运用新的技术和方法,提升建言献策的质量和水平,力求让每一份承载着群众期盼的社情民意信息和政协提案,都能掷地有声,为推动我们XX市的高质量发展,为谱写新时代多党合作事业的新篇章,贡献自己全部的智慧和力量。
我的发言完了,谢谢大家!